五千年前老子生活在春秋战乱之际。面对乱世生灵涂炭的惨状,他在道德经里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今天的世界比之春秋可以说太平吗?连新加坡总理的国庆演讲都说“山雨欲来风满楼”。年初在俄乌冲突的刺激下,原油价格飞涨到将近140美元一桶的高位。之后在俄罗斯刻意减少欧洲天然供应的压力下,欧洲的天然气价格上涨了近4倍之多。由于欧洲已经关闭了大部分的煤电厂,因此在电力供应上十分依赖天然气电厂,结果导致欧洲的电力价格已经比年初上涨了近6倍。
战争之祸已经让欧美燃起熊熊通胀之火。不过美国为了自救,完全不顾欧洲国家的困难选择了激进加息的路径,希望通过拉升美元汇率来压制通胀。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的资金正在疯狂涌向美国。不仅是欧洲国家,包括日本、韩国、土耳其等经济中等发达以上的经济体都在面临着货币的大幅贬值,这表明美国正在毫不留情地吸干全球的流动性。这就是美元霸权展现的向全球转嫁危机的能力。
只要其他国家的经济纷纷陷入困境,除美国之外的消费能力就会大幅降低,美国面临的通胀就可以获得快速缓解,而且美元购买力还能得以维持。所以当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说“我们需要打压需求来降低通胀”时,一定要记住,他说的是打压全球其他国家的需求来降低美国的通胀。
所以目前一场明面上的战争是俄乌冲突,而真正的世界大战是美国驱动的货币战争。
原油恰好是这一场大战的核心指标。如果美国无法压制原油价格,那么美国就无法压制俄罗斯持续作战的能力,无力控制中东国家的野心,也无力协助自己的盟国稳定国内局势。反过来,如果原油价格倍压下去了,那么美国就能够一箭三雕,大获全胜。
这个问题上,欧洲的利益、日韩的利益甚至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都与美国的利益高度一致。因此国际能源组织(IEA)配合美国连续两轮大规模投放储备原油来平抑原油价格。这一轮的投放还要到10月份才到期,I旧 A就在8月份迫不及待地宣布如果需要他们还可以进行更大规模的原油储备释放。
目前原油价格,特别是美国原油价格正在多方打压之下不断下跌,与中国上海原油的价格价差不断拉大。实际上,打击原油价格正是80年代美国击败苏联的关键。正是80年代原油价格暴跌到不到10美元一桶,苏联财政彻底陷入崩溃之后,面对无以为继的阿富汗战争只能选择狼狈撤退,之后在国内动荡之中无力平衡各方利益而终于解体。
同样的剧本正在上演。美国不达到打垮油价从而彻底击败俄罗斯的目的,恐怕是难以收手。这个过程有两个有利条件和两个不利条件。
第一个有利条件是美国自己在最近十年内发展的页岩油、页岩气技术足以令美国成为能源自给的国家,因此可以有大量多余的资源源源不断输送给欧洲盟友。
第二个有利条件是近年来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太阳能、风能正在大范围取代传统能源。因此只要假以时日,发达国家就能大幅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当然当前还是有明显的不利条件。
第一个不利条件是OPEC+主导当前的能源价格,无论沙特还是俄罗斯都不愿意原油价格过度下跌。因此当美国要求OPEC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配合美国战略时,沙特直接拒绝了。
第二个不利条件是美国环保主义盛行,石油开采面临非常大的政治阻力,因此这几年华尔街宁可多赚钱、多分红也不愿意投资新的油田。
但是综合来说,当前的欧洲能源危机正在起到一种动员的作用。一方面西方国家会短暂地回归煤炭,但是中长期内会加速向新能源过渡,因此长期看俄罗斯的能源武器效果会急剧弱化。另一方面欧洲已经明确暂时放弃碳中和的目标,因此西方国家内部的能源开发进度会重启。特别是美国放宽页岩油开发的法律约束,最多到明年,欧洲的能源困难就会比今年小很多。因此在高油价的背景下有利条件正在被放大,而不利条件正在被克服。
当然冬天快要来了。
虽然欧洲国家纷纷表示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尤其是德国表示他们的天然气储备已经超过了85%,过冬的问题不大,只要大家都省着点用。但是就欧洲普遍的天然气储备水平来说,距离安全过冬还有相当的距离。随着9月1日俄罗斯关闭北溪一号的输气管,欧洲国家天然气储备过程被打断。因此这个冬天才是这一轮危机的最高峰。
不过我们要明白,这一轮能源危机的最高峰或许才会带来真正的能源危机--一场化石能源的生存危机。
你可以称之为能源革命,也可以叫做地缘政治大洗牌,或者叫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文章来源:国海良时期货)
文章来源:国海良时期货快手充值